“非遗保护,中国实践”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活动主题。近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日渐活跃,传承人群的精神风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状态发生了积极变化。汕头也在不断实践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中延续、发展和振兴。
时隔12载潮剧再摘“梅”,林燕云喜获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潮汕大锣鼓首次登上央视春晚
陶瓷微书融合绘画、书法、彩瓷与器型“四位一体”
汕头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政府先后公布六批共102项市级非遗名录,其中38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13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分别为谜语(澄海灯谜)、潮州音乐(汕头市)、潮剧(汕头市)、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英歌(潮阳英歌)、蜈蚣舞、剪纸(广东剪纸)、潮州木雕、内画(广东内画)、镶嵌(嵌瓷)、抽纱、陶瓷微书、贵屿双忠信俗。我市现有市级非遗传承人169人,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47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全市现有42个市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0个省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0个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市级非遗研究基地,3个省级非遗研究基地,3个市级非遗工作站和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潮州木雕传承人在工作室向儿子传授技艺
汕头抽纱是传统的潮州刺绣与欧洲抽纱相结合的产物,有着百年的历史,以其技艺精巧、轻盈淡雅见长
大寮嵌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多样化的创作题材和手法,以及鲜明生动的表现形式享誉海内外
贵屿双忠信俗,又称贵屿街路棚,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民俗
蜈蚣舞表演展现了蜈蚣伸腰、捕食、咬尾、翻肚等精彩动作,栩栩如生
今年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我市接连在汕头特区中心幼儿园、合胜百货、市文化馆、老妈宫戏台等地举办宣传展示活动,并将于6月16日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宣传展示活动。一系列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正是我市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潮阳英歌气势磅礴
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台湾学生到潮阳交流学习剪纸传承
内画在玻璃瓶内壁上反手作画,被视为鬼斧神工的特种工艺
灯谜进校园系列活动让学生接触了解谜语(澄海灯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承人主动走出工作室,改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搞创作”的思维,走进大众、走出汕头、走向世界。在我市举办的各种非遗展示活动中,传承人积极参与,亮出绝活,这些活动提高了传承人群的积极性和活跃度,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各种精美的作品成为市民收藏的热门选择。潮剧、潮州音乐等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更是走上国家大剧院、央视春晚、央视元宵晚会、《国乐大典》等高水准的舞台,广东潮剧院的林燕云喜获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多种非遗项目还多次参加深圳文博会、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粤东侨博会等展演展示活动,向全国各地的人民展示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汕头日报记者:林蓁
来源:汕头+ 汕头电视台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