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港迎接“一带一路”关键节点战略机遇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贸资讯 > 中欧班列:从“独苗”到“人丁兴旺”
中欧班列:从“独苗”到“人丁兴旺”
发布时间:2017-01-04 发布部门:法律与联络部 来源:中国贸促会门户网站 2016-12-29(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

5年前,首条中欧班列——“渝新欧”在重庆诞生。如今,中欧班列已然从一个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一群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奔跑着唤醒沉睡多年的古丝绸之路。而我们,则有幸成为他们成长的见证者。

时间回到5年前,深居内陆腹地的重庆,既不沿边也不沿海,距出海口和边境线均2000多公里。重庆的产品出口,要么向东、向南经沿海城市再“漂洋过海”,路途遥远,耗费时间太长。当然,还可以空运,但费用极高。

依稀记得,面临重重难题,大家不禁为刚刚诞生的“渝新欧”捏了一把汗:“渝新欧”横跨亚欧多个国家,货物每到一个国家的海关,都要开箱检查,时间成本高昂;全程运行一万多公里,途中温差极端时上下可达70℃,电子产品无法承受;全程运行时间长达10多天,途中的安全问题也是货主的一大担忧……

但这也成就了“渝新欧”的一次次成长:重庆通过与沿线国家的沟通,实现了沿途海关监管互认,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针对沿途温差难题,重庆研发出15厘米厚的保温材料,给货物穿上“水背心”;还研发出集装箱卫星定位跟踪系统,解决了货物运输的安全问题。

随着这些难题的破解,中欧班列的成长速度令人惊叹,而“渝新欧”不再是“独苗”,郑欧、汉新欧、蓉欧快铁、长安号……中欧班列大家庭的成员越来越多,货物运量越来越大,但“成长的烦恼”也不期而至。货物运输大多“有去无回”,回程货源短缺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成员多了难免有“摩擦”,各条线路利用“价格战”争抢货源的情况也开始出现。

为此,重庆不断加强在欧洲的货源组织力量,2013年3月,“渝新欧”在中欧班列中首次迎来回程货,各兄弟班列也纷纷效仿,目前大部分都已实现双向常态化开行,货源也从最初的电子产品拓展到母婴用品、咖啡豆、进口整车等,运输成本也持续下降。

进入2016年,中欧班列的成长速度越来越快。6月,各兄弟班列不再各自为战,大家有了统一的“中欧班列”品牌,还穿上了统一的“服装”——整齐划一的蓝色集装箱,分别从重庆、成都、西安等多地同时出发,犹如奔驰在新丝路上的一条条蓝色长龙。

2016年注定是值得铭记的一年。我们不仅见证了中欧班列兄弟们的整齐划一,还见证了他们的“长高、变长”。

以“渝新欧”为例,今年5月,一批高端健身器材搭乘“渝新欧”从德国杜伊斯堡出发,12天后抵达重庆,在保税区包装分拨后,再通过5小时的空运抵达新加坡,其运输时间比空运增加了12天,成本却只是空运的1/5。这是欧洲到新加坡“铁空联运”的首次尝试。

“渝新欧”的目标更为远大:欧洲货物未来可以通过“渝新欧”运到重庆,再经空运中转到曼谷、吉隆坡、香港、大阪等距离重庆4小时航空半径的亚洲城市,形成以重庆为圆心的“4小时航空经济圈”,运输成本将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渝新欧”正在通过“铁公联运”向南延伸。目前,重庆到东盟的公路物流大通道的东线通道已经打通,货物从重庆出发,经广西凭祥口岸抵达越南河内,全程仅需40小时,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20多天,成本仅为空运的1/5。

未来,重庆还将打造两条“下南洋”的快捷通道:中线通道(重庆-云南磨憨-新加坡)和西线通道(重庆-云南瑞丽-缅甸仰光)。预计到2020年,重庆东盟公路班车货值有望达到每年200亿元的规模。

“长高、变长”的中欧班列不再只是一条条开放的线段,而是已形成一张开放的网络,它不仅发挥着货物运输通道的功能,而将承担更多的“未来使命”:吸纳全球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产业要素,发挥全球产业衔接功能。

从弱到强、从“独苗”到“人丁兴旺”、从“各自为战”到“整齐划一”、从开放“线段”到开放网络……如今,中欧班列就像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全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2017年,让我们拭目以待,中欧班列还会给我们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