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WTO框架下扩大信息技术协议产品范围谈判成果,国务院近日发布通知,称自2016年9月15日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税减让表修正案》附表所列201项信息技术产品(对应中国税则中480多个税号)的最惠国税率实施首次降税,除现行税率为零的产品外,3年后对27%的产品、5年后对24%的产品、7年后对12%的产品,取消关税。此次降税对我国IT产业有何影响?企业应如何应对?值得探讨。
关税减让将有力地促进全球贸易和信息产业的发展。WTO框架下的《信息技术协定》旨在分阶段将IT产品的关税削减至零,其成员国代表了全球99%的IT产品出口额。2015年12月16日,包括我国在内的24个参加方发表宣言,明确表示要约束并逐步取消新一代多元件集成电路、半导体及其生产设备、视听产品、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IT产品所需的专用零附件及原材料等201项产品的关税,预计所涉产品的年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7%,每年被免除关税的产品贸易额将增加1万亿美元。
这是自WTO成立以来、也是全球IT产品史上规模最大的关税减让协定,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激活了WTO框架下的多边谈判,有助于恢复和增强谈判各方的信心,对于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将极大地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据美国商会计算,协定实施后每年将为全球GDP增长贡献1900亿美元。
对于减税后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理性看待。减税,有助于促进IT产品进口贸易发展,消费者有望以更低价格购买到国外电子产品,丰富国内市场,刺激消费需求,扩大市场规模,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信息科技产品出口国之一,减税也有利于IT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据美国智库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预测,协定扩围后,中国出口产品将获得约80亿美元的关税减免,每年可以增加120亿美元的出口额。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IT产业已经高度市场化、国际化,手机、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以及软件行业等已经开始拥有全球竞争优势,协定扩围后出口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成为最大受益者。
同时,减税也给部分企业带来挑战。目前,我国IT产品多处于全球产业供应链的中低端,尤其是液晶显示屏、医疗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减税后将受到国外同类进口产品的冲击。另外,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和物流费用的快速提高,一些中低端产品制造企业在失去关税保护之后,会出现经营困难;而在一些中高端领域,国外具有先进技术和价格优势的产品也会对国内产业构成挑战。
但总体而言,减税的冲击并不大。一是减税给予了我国3-7年的过渡和缓冲期,这既符合WTO给予发展中国家优惠安排的基本原则,反映了发展中成员的合理诉求,体现了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大体平衡;同时,也是我国在关税减让谈判中积极争取的结果。我国始终强调市场开放必须考虑各参加方的关税税率水平和相关产业的承受能力,降税过程应循序渐进。二是我国信息技术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较低,摄影摄像设备、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等部分产品税率已降至10%,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已经较高。
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国际化战略,变压力为动力是关键。众所周知,关税保护是一柄双刃剑,既能对国内幼稚产业起到培育扶植作用,但如果保护过度或保护期过长,又会使其丧失市场竞争能力。适度保护和适时开放才能有益于产业发展。此次减税虽对部分企业形成压力,但如果应对得当,压力可以变动力。
一是以降税为契机,完善国外销售网络,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扩大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IT产品出口;二是充分利用过渡期,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品结构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强中外科技合作,与国外一流IT企业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补足短板,挺进高附加值环节,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四是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布局,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打造跨国公司,攀升全球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