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杨佩华,1952年出生,汕头市华坞村人,大专学历,潮州歌册表演艺术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歌册(潮州歌册)的代表性传承人。已发行潮州歌册《龙井渡头》和《张古董借妻》唱片,《龙井渡头》专辑获得第六届潮学奖三等奖。
【人生经历】
杨佩华从事钢琴教学,与西洋音乐打交道,却又痴迷潮州歌册这一乡土文化;她性格爽朗,做事干净利索,唱起潮州歌册来却情感丰富,缠绵悱恻。她是一位很有个性的非遗传承人,走上潮州歌册的传承之路,也显得与众不同。很多非遗传承人,都是一生从事着该项事业,在多年的默默坚守中被发掘出来的。而她,却是在人到中年与潮州歌册“重逢”,一种潜藏于内心的情怀被激发之后,才选择了全身心投入去抢救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她“毛遂自荐”,参与潮州歌册的保护、推广和研究;她自掏腰包办培训班、出专辑,做各种公益推广和宣传。她说,自己就是为了传承潮州歌册而生,传承潮州歌册,是她毕生的使命。
启蒙:潮州歌册是奶奶的味道
杨佩华出生于广东汕头华坞村。杨佩华从小耳濡目染,对歌册很感兴趣,6岁的时候,她试着学唱歌册,奶奶惊喜地发现,这个聪明的小孙女,是棵唱歌册的好苗子,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她,并鼓励她在大家面前表演。7岁的时候,杨佩华已经会唱整部的歌册,经常代替奶奶给邻居们表演,而她的表演,同样得到了村民们的喜爱。
1965年,杨佩华决定去投靠亲戚上更好的学校学习,所以就离开了养育她成人的奶奶。而这一走,奶奶因过度思念她,把眼睛都哭瞎了,直至奶奶过世,她也没能陪在奶奶身边,这成为她终身遗憾的一件事情。而这也是她后来竭尽所能,努力想好好将潮州歌册传承推广下去的最初动因。因为,潮州歌册,充满着奶奶的味道,那是对奶奶无尽的思念,是童年爱和欢乐的源泉,是对音乐世界最纯朴的启蒙记忆。
重逢:歌册结缘萌发传承之心
杨佩华从汕头市华侨中学毕业后,就去了汕头造纸二厂工作,后来又去读了汕头财税局财务学校、汕头市职工业余大学、广东省轻工局职工学校,学习的是财会和古文学。此后,她结婚生子,辞职办作文培训班,在把两个女儿送到大学读书之后,她怀着对音乐的热爱,40岁后还选择前往内蒙古学习钢琴演奏,后来又师从多位国外钢琴师,学习了精湛的弹奏技艺,回汕后开始从事钢琴教学。
一晃二十多年时间,潮州歌册在杨佩华的生活中消失了,直到有一天,她在旧书摊中淘到了两本《潮州歌册集》(薛汕教授改编),埋藏在心底对奶奶、对潮州歌册的记忆之门才被重新打开。翻开歌册,熟悉的歌词、婉转的曲调马上随口哼出。原来,她一点都没有忘记,依然能把潮州歌册唱得这么顺畅,动听。家里人和亲戚朋友都说她唱得好,一位学钢琴的学生,还问她要录音带。在得到大家的充分肯定之后,杨佩华开始有了传承、推广潮州歌册的念头。
自荐:主动联系加入潮州歌册保护行列
2008年,她在电视里看到一则有关潮州歌册的新闻报道,说有一位外国学者来到汕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寻找潮州歌册,她才知道原来汕头有文化机构也在保护和研究潮州歌册。她于是主动联系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告诉他们自己也想保护和推广潮州歌册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并且她还会唱正宗的潮州歌册。
她惊喜地发现,原来在传承潮州歌册这件事上,她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奋斗,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抢救和保护。也就是在2008年,潮州歌册已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那一刻她欣喜若狂:“终于找到组织了!”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引荐下,她认识了潮州歌册收藏家马庆贤,马庆贤收藏了大量的潮州歌册,她就不断往他家跑,找他借歌册本,因为很多是珍贵的孤本,杨佩华就一字一字抄写,抄好了再把原本还给他。
当杨佩华得知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刘文菊也在研究潮州歌册之后,就想办法联系上了她。杨佩华对潮州歌册的热爱之情让刘文菊非常感动,她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刘文菊还邀请杨佩华走进韩师课堂教唱潮州歌册,让她到韩师图书馆借阅潮州歌册,给了杨佩华在潮州歌册传承和研究上很多帮助。
传承:自费开培训班录制潮州歌册专辑
为了让正宗的潮州歌册唱法得以保护和流传,2013年,杨佩华走进了录音棚,正式录制并发行了古板潮州歌册说唱专辑《龙井渡头》和《三义女》。《龙井渡头》全部唱完需要80分钟,《三义女》全部唱完需要60分钟。虽然当时的杨佩华已是60岁的老人,她却一口气就把这两部歌册都唱完了,而且唱得很顺畅,让录制人员惊奇不已。这一潮州歌册作品一经问世,其中的古韵、传统唱腔、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受到了潮学界专家们的好评和肯定,当年年底,该专辑获得了第六届潮学奖三等奖。
第一张古板潮州歌册专辑大受好评和肯定,让杨佩华更加信心满满。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潮州歌册表演的行列,她从2013年开始,自己出资定期开办免费潮州歌册培训班,培训的学员年龄从三岁到七十多岁不等;后来又成立了潮州歌册说唱团,定期训练,并到潮汕各地公益表演推广潮州歌册;她还参加每年春秋两季汕头市文化馆举办的免费培训班,进行义务教学;多次受韩山师范大学及潮汕各地中小学幼儿园的邀请,将潮州歌册带进课堂,为潮州歌册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她多次参加潮州歌册研讨会,撰写潮州歌册的相关研讨评论文章,普及歌册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佩华对潮州歌册的传承获得了各方面的肯定。她于2014年被命名为汕头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歌册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歌册(潮州歌册)的代表性传承人。
【项目传承】
保留原汁原味唱法创新发展表演形式
对于潮州歌册的研究,杨佩华有很多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潮州歌册是说唱艺术,重点在于说和唱。“说”,讲究潮州十五音、八声调和古诗词的韵律平仄。“唱”,将轻三重六、活五等潮州音乐调式与西洋音乐十二平均律结合,在说唱潮州歌册时,才能做到各种调式自由转换,使自然生成的音乐旋律线条,音韵和谐,潮韵十足。
杨佩华发现,古板潮州歌册是用潮汕地区不同的县市方言来写的,如《龙井渡头》是潮阳的,《苏六娘》是揭阳的,《三义女》是澄海的。为了让潮汕不同地区的方言土语能得到原汁原味的保护,她打算陆续自费录制并发行十部歌册专辑。录制过程繁琐而费神,杨佩华却乐此不疲,她为了确认某个字,可以反复推敲无数遍。“我想把我从奶奶那里传承下来的古韵潮州歌册,结合多年来深入的研究加以完善,更好地传承给下一代年轻潮汕人,这是我毕生奋斗的目标。”
杨佩华认为,潮州歌册的内容对人有教育意义和人生启发作用,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因此在传承的过程中,她也通过不断创作新的潮州歌册来延续潮州歌册在新时期中的使命。
汕头日报记者:许玉璇 袁笙
来源:汕头+
编辑:杨洋